「NBA有劇本」這事,一直是球迷口中的熱門話題。尤其每當出現一些「離譜」的樂透簽分配或關鍵時刻的爭議判罰時,都會有人跳出來說:「這不就是聯盟的劇本嗎?」但真相究竟如何? 先說樂透簽。還記得2012年鵜鶘抽中狀元簽拿下安東尼戴維斯的故事嗎?當時新奧爾良剛被聯盟接管,狀元簽「意外」花落他們家,不免讓人聯想到聯盟是在幫他們重建。同樣的劇本也發生在2019年,錫安去了鵜鶘,克里夫蘭又一次成為「無冕之王」。對於小市場球隊而言,這種安排更像是聯盟的一種“救市行為”,目的無非是讓更多城市對NBA充滿期待,而不是沉浸在一片死水中。再看裁判。關鍵時刻的「爭議哨」太多了,從2002年國王對湖人的「黑哨」爭議,到2016年勇士對騎士的裁判尺度轉變,每一個都被質疑過是否有「幕後黑手」。有人會說,這些判罰背後可能是為了製造更刺激的劇情,畢竟總比分3-3搶七大戰總能帶來更高收視率。但另一種聲音認為,裁判也是人,壓力大、節奏快,誤判難以避免。 其實,無論是樂透簽還是判罰爭議,NBA的確有自己的商業考量,但「操控比賽」的可能性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。比賽本質上還是球員在場上的較量,如果真有“劇本”,那絕大部分球員都得是影帝級別的演員了。與其天天懷疑,不如享受比賽帶來的激情與不確定性。畢竟,不完美才是競技運動最真實的魅力。本文原著【微博:誅仙哥】
發佈留言